2023年3月 精神食粮
书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四星半,读之前没想到这么丰富精彩。作者走访了许多厨师,有末代沙皇、列宁、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的,还有历经几代领导人直到普京的厨师,有被派去给切尔诺贝利救援人员、苏阿战争士兵做饭的厨师,还有列宁格勒围城中、乌克兰饥荒中、被驱逐的鞑靼人的厨师。
食物是绝好的隐喻:成桶的鱼子酱压凹了戈尔巴乔夫的餐桌,在狩猎别墅里,大国像野猪一样解体,平民的求生意志如同混入面粉里的荨麻和杂草,卑微而坚韧。菜谱代表了家族传承甚至民族记忆,食物配给和餐桌布置更是权力展现的场所——配额引发缺乏甚至饥荒,更是催生了盗窃和倒卖的机会。经由食物,厨师也能在困境和绝境中提供抚慰,士兵和切尔诺贝利救援队因而得以从残酷的日常中喘息,还有了家的感觉。自愿前往阿富汗的妮娜一语道破做饭的真谛:“要让人觉得有人在关心自己。”
作者是波兰记者,此前写过《跳舞的熊》,讲述东欧与苏联的关系,而《独裁者的厨师》也是从食物角度来写各位独裁者。
这期请到了《克里姆林宮的餐桌》责编洪仕翰介绍这本书,虽然时长只有17分钟,浅浅介绍了下内容,一时读不到的朋友可以了解个大概。
大卫·丹比《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作者是给《纽约客》供稿的影评作者,既有与经典文本的缠斗,对本科通识教育的观察,也有对文化媒体的反思,这是有别于类似读物的精彩之处。26年过去了,书中讨论的议题——从种族、性别霸权出发的左派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身份认同——还是非常贴近当下。本书最珍贵的见解是:在流行于媒体的“权力建构语言、身份、自我”这类话语之外,你可以在这些以白人男性作家为主体的经典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而讽刺的是,这类被批判的经典反倒迫使读者面对他者。它们并不如你所想的那么伟岸、陈腐与艰涩,而常常是肮脏、幽默、反叛甚至下流的。
然而作者从尼采那里丢弃又寻回的怜悯并未给予Take Back the Night的女孩子们,26年后这种匮乏在他的对身份政治介入文学的批判中显得过于刺眼。
虽然我只给了三星,但本书对我的影响不小,尤其是对左派思潮的反思,展现了许多无法通过套用理论或站队、表态、批判、排异解决的复杂性。24章大部分谈的是马克思,如有需要请找原版或旧版本看看。
理查德·普雷斯顿《初光》
这是1988年初版的书,那时地球上还没有80亿人,那时天文学家中有个说法:五十亿人关心地球表面,还有一万人关心除此之外的一切。人们从农场、军工厂、石油公司、理发店、家中客厅走向帕洛玛山,走到海尔望远镜巨大的镜片下,坐在主焦笼里,看到亮度胜过整个星系的类星体,具有高度的红移,它们如今已经湮灭,也不知道确切距离(几十、一百亿光年?),那是可观测宇宙的边界。詹姆斯·冈恩说:“等我们认为其实一切都没那么认真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成年人。但惊异感永远不会消失。我猜这就是我喜欢这上面的原因。这儿离群星更近70英尺。”
敬惊异感(sense of wonder),敬70英尺。🍻
播客
这集讲的是杜甫的《春望》,其实是讨论中国古诗的翻译问题,虽然没有深入谈,但也指出了一个关键——古诗中缺少人称、数和时态,增加了巨大的模糊性,以至于直译都不可能,依赖于不同译者的理解,而这种模糊性也是魅力及文学性所在。还请了Aileen Chow讨论诗集编选对诗词流行程度的影响,什么样的诗被边缘和遗漏了。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艾略特·温伯格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好巧不巧,晚点聊这集也提到了文字的不精确、模糊与魅力的关系。就我个人而言,不太喜欢这期的听感,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作为一个把serendipity当成日常重要能量源泉的人,在ChatGPT的世界里恐怕找不到多少快乐。
迪士尼动画《小鹿斑比》原著的有丰富的意涵,作者的犹太背景也是一种理解角度,还谈到《弗兰肯斯坦》和对待他者,《银翼杀手》的人与机器边界,哪一方「活得」更有尊严。
选个好角度讲个好论点,又有高完成度还得是四楼老师,节目提到计算机革命带来的literacy新定义,以及digital humanism从社会学中借鉴的概念和研究视角。
先听的是蜜獾吃书这期,后来在漫长的播放列表里找到了忽左忽右这期,发现讲的是一件事,蜜獾吃书有点像听说书,忽左忽右则侧重法理分析。
后来又看到70年前的上海酱园弄杀夫案:被家暴者的反抗与毁灭,可以和施剑翘案一起看。
昨日之海这期相当不错,有奥康纳的短篇细读,我一直觉得文学播客的时长很适合做短篇细读。
奥斯卡颁奖季,导演Martin McDonagh对《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创作谈,讲到戏剧和电影的区别,“If it has four characters, and it’s set indoors, it’s a play,” McDonagh replied—“if it doesn’t have any donkeys or dogs.”
对谈嘉宾是爱尔兰裔记者,《什么也别说》《疼痛帝国》作者Patrick Radden Keefe.
关注范围之外的东西,短但紧凑。
这两期都还不错,可能因为我不太熟悉这二位的生平经历,所以听完了解了不少。Iris Murdoch对美德的强调,Javier Marías的译者身份、英美生活经历、英语文学的影响是如何反映在他的创作中的。
今年台北国际书展主题国是波兰。台湾波兰语译者林蔚昀介绍波兰及波兰文学,第二集聊辛波斯卡,专门讲波兰文学的播客比较少见,希望多更新几期。这一集提了一位我没听过的童书作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
The Witch Trial追到了第六集,这档播客各方面制作都称得上精良,前期调查扎实,信息丰富,叙事节奏控制也很老道。不仅梳理了罗琳争端的背景,采访了罗琳本人、医生、律师、事件发生后抵制罗琳的书迷,第六集是两位为此事发声的trans,真诚地分享自己的经历及观点。
斯大林之女Svetlana人生故事十分精彩,似乎把其他人几辈子的经历压缩进了一生,我听了第一集,讲她是怎样「叛逃」美国的。不过这个播客比较挑听众,因为主持人的风格可能在一些人听来是轻松幽默,而对另一些人而言,会觉得过于随便,甚至油腻。
最近新发现的很喜欢的播客,由Colorado Public Radio出品,制作考究,主持人CMarie Fuhrman是作家、诗人、原住民女性,节目文稿也是她写的,收了自然界各种音效,诗意的语言配丛林鸟鸣,治愈身心。
文章
我也不太喜欢,和作者的原因不同,虽然有些观点我也不太同意,但是中文世界难得看到角度选得不错,且能讲出道理的影评。
批评得很对,写得也很好,条理清晰,因为各种原因中文媒体上性别话题比较少见这类文章。另外3月31是「跨儿现身日」,端也做了一个专题,如果有兴趣很值得一读。
What “Tár” Knows About the Artist as Abuser
与个人经历结合的影评,主要讨论了艺术与艺术家的品行能否分开,Tár是empathy horror的说法很有意思,Tár对艺术的devotion、在古典音乐界至尊的地位,并没能让她承担责任、自尊、遵循伦理。以及Tár作为艺术家的本质——connected with people,她无论在柏林爱乐还是指挥《怪物猎人》时,都没有做到。
Thomas Pynchon’s Gravity’s Rainbow Turns 50
Gravity‘s Rainbow 出版50周年,Ted Gioia把付费墙内的文章移出来,说到Ulysses和Gravity‘s Rainbow之间的是作者故意为文本设置难度的时期,在这之后巨兽小说逐渐不流行了,极简、魔幻现实等开始登台。但Ted Gioia说最近的新作者逐渐回归传统叙事,避免一切意识形态(弗兰岑综合征🤣),专注情节人物,我倒觉得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We’re All Invited to the Lighthouse
Patricia Lockwood为企鹅经典豪华版《到灯塔去》写的序言。诗人的语言总会灵动轻盈一点,她写到自己与丈夫、母亲到Skye岛上度假,沉溺在《到灯塔去》的自然环境里,也好像进入了小说中。她试着从Mrs Ramsay的视角观看景色,分析伍尔夫如何看待她书中的角色。
拉姆齐夫人的工作是让人们变得高贵——让他们相信自己,让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做任何事情,这也是你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方式。拉姆齐夫人的工作是让人们爱上她,这样他们就能和别人结婚。
Short answer is “It depends”, 但确实解释了一些常见的错误预设,比如眼霜中的“有效成分”浓度更高因此成本更高所以单位价格更贵,而不同产品的成分差别并没有很大。产品的营销成本可能比容器里的东西更高。
对卡尔维诺创作生涯的大体回顾,从早期的“双重性的浪漫小说”(romances of duality)到现代存在的破碎与零碎感(the broken and scattered feel of modern existence)。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写道“……但是你知道,绝不能害怕它们,因为它们之中有许多你可以不看的书,有许多并非为了让人阅读的书,还有许多尚未打开就已经读过的书,因为它们属于还没写出来就被读过的范畴” “(卡尔维诺)提醒我们,一个人对阅读的任何选择都是在深刻而谦卑的无知背景下做出的,任何试图将一本书称为这个月、今年或这辈子读过的最好或最差的书,都需要对自己的文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自我欺骗。”
并未在价值上判断反应经济(Reaction Economy)的好坏,而是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上找用户需求的原因,探讨镜头及吸引关注的商业压力下,基于真实的需求反倒变成了虚假和表演。 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及阿伦特的“政治行为”的不确定性出发,探讨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自发性。
The Novelist Whose Inventions Went Too Far
读起来挺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非裔美国作家H. G Carrillo出于奇妙的原因,把自己的出身和血统伪装成拉丁裔,他在GWU做教师,出版了一本小说叫Loosing My Espanish,混写英西双语的词汇和语法,这是他作为作家声望的最高峰,然而这份伪装直到他因癌症去世之后才由他的亲人出面揭露,与他结婚生活十年的伴侣也一直到这时才知道。
作者在播客上聊 H. G Carrillo与这篇文章。
最近卡夫卡的日记出了新的英译本,译者是Ross Benjamin,新版本据说修正了Max Brod在出版时对日记的删改,Brod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了日记,删掉了他认为不合适的段落(同性、暴露内容、熟人),修正了语病,把方言变成了high German.卡夫卡经常被认为是最孤独的作家之一,但是观其日记可以发现他反复无常,即使在日记里也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他,他比看上去幽默好笑得多,当他在一群朋友面前朗读《变形记》时,大家爆发出开怀大笑。
这两篇中我更喜欢NYRB这一篇,另外DFW Consider the Lobster这本集子中也收录了一篇演讲,标题是Some Remarks on Kafka’s Funniness from Which Probably Not Enough Has Been Removed,谈论卡夫卡的幽默有趣,以及为什么这种幽默是很难教给学生的,与他其他的散文一样,极好。
短文,Helen Garner自述作为老人,快乐更来源于生活中的点滴而非更宏大抽象的东西。
”我将满足于在细小的、随机的刺激中寻找极度的趣味——在强烈意识到我即将失去它们,欣喜于它们的存在的时刻。“
Dubravka Ugresic, Who Wrote of Dislocation and Exile, Dies at 73
本月我很喜欢的作家Ugrešić去世了,这是NYT上的讣告。
李翊云的短篇,好像之后要出同名的短篇集,有关母职、母女关系、生死。哀而不伤,深切动人。
Lydia Davis的小随笔,看起来更像是练笔,不是完整的作品,但是挺有意思的,从细部看一些地方很精致,看起来像automatic writing,无意识地联想拼成段,但也许是经过仔细打磨的。
最后是一个视频,展示了女性主义者的多样性,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Photo by Vitolda Klei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