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五月读书小结

千层面

本月读了五本书,不算特别高效但也还可以,涉及哲学的两本读得比较细和慢。但是这个月的运气很不错,读到的书都十分喜欢,基本都能给五星,蛮开心的。


读完

斯蒂芬·维特《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比较惊喜的一本书,去年十二月就开始关注,看到终于出了迅速下手。是很典型的美式纪实的写法,故事本身非常精彩,作者的写作更是锦上添花:宝丽金唱片厂员工变成深藏不露的盗版泄露源头,互联网文化兴起时白热化竞争的盗版发布小组,德国实验室里的电子声学工程师向精明商人的转型,唱片大鳄莫里斯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几条线叙述各自独立,但影响互相交织。《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展现了mp3技术发展初期遭遇的困境、互联网专业社群分享文化与唱片集团利益的矛盾关系、版权制度与文化传播间的平衡。Mp3技术的发明者受益于版权制度的保护,但这个技术却给盗版的疯狂传播提供了介质,他们对待盗版的态度是:

眼见着德国海盗党的兴起,在弗劳恩霍夫已经地位显赫的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颇为反对,伯恩哈德·格里尔同样持否定态度。两位工程师如今虽然分开工作了,但想法还是相似,都觉得海盗党的纲领无异于经济毒药。如果海盗党党员的想法得以实施,那现有的投资和回报的关系将会被彻底地改变。如果世界真变成那样,那微软和Adobe公司的收入将会腰斩,像环球音乐和华纳音乐集团这样的公司几乎立刻就会倒闭,音乐人、作家以及各类型创意专业人才都会被迫离开市场,到处去找金主的关系,而下一代的发明家可能只能当当顾问。

埃特加·凯雷特《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

浦睿一下出了两本凯雷特,本凯雷特粉过年了。五月先读了巴士司机这一本,凯雷特没有《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里那么快乐了,但是仍然很轻盈。他的短篇风格很有独创性,想象力卓绝,情节走向出人意料。初读的体验是凯雷特好像变得更严肃了,比之前变得更有重量感了,开始关注更为现实的社会议题。特别喜欢《子宫》《鞋子》《管子》三篇,分别关心女性、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和不快乐的人。凯雷特把社会矛盾和感情都缠绕在一个中心意象上,使得这个意象每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一股浓郁的情感冲击,在这三篇里是势不可挡的疼痛,《鞋子》尤甚。

原本凯雷特的书很适合碎片时间或是短途航班上读,《敲门声》《美好的七年》更聚焦以色列民族问题,云淡风轻地写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历史纠葛。《巴士司机》把目光转向更广泛、更基础的人类问题,篇章需要咀嚼和消化的时间就不能再那么短了,这是一本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仪式感严肃对待的凯雷特。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

陈嘉映老师最近很火,新书《走出唯一真理观》一直霸榜。《何为良好生活》虽然不算很厚,但不是很好消化,大篇幅的哲学说理最好切割成许多小块时间慢慢读。这是一本绝佳的伦理学入门书,尤其实用的是涉及的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命题:事实与价值、何为良好生活、知行关系等。用翻电主播李厚辰老师的话说就是,教你如何用伦理学的思维工具去观照周遭的生活,解决困惑。

《何为良好生活》有许多语言哲学的暗示,陈嘉映把名词之间细微的不同切割得非常清晰,是教语言哲学的人应有的讲究。加上观点与论证和论证上下句之间逻辑衔接紧密,读来极其顺畅,举例贴近生活,也没有什么理解门槛。除去“应当如何做”之类的角度、经验和教益,收获最大的是学习如何简洁高效地表达和切割相当抽象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比哲学家做得更好了。

路易斯·梅南《形而上学俱乐部》

介绍美国内战之后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是怎么慢慢产生和发展的,涉及四位关键人物:最高法院法官奥立弗·温德尔·霍姆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数学家和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教育学家和哲学家约翰·杜威。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影响了实用主义的发展。作者路易斯·梅南把思想还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状况中,可以理出一条发展脉络,他们从以前的和同时代的哲学家观点里吸收了何种养分,提出了何种反驳,什么样的社会事件影响了他们的看法。

这本写了五千多字的长评:与形而上学分道扬镳

Viet Thanh Nguyen The Refugees

对比了一点点刚上市的中译本和英文原版,选择了原版。这本集子里大多数短篇我都蛮喜欢的,尤其是The Black-Eyed Woman、War Years和The Americans这几篇。The Americans非常有技巧性,几个主角虽然都是美国人,但几乎都是少数族裔和边缘群体,其中有亲情与个人选择的矛盾,父亲和女婿间微妙的关系,互相撕扯的身份认同, 而故事背景又是给越战和越南内战的遗留雷区扫雷,直击美越之间巨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我想起了有类似野心的《使馆楼》,但从“微言大义”和写作技巧上说,阮清越比扎迪·史密斯高明非常多。

另一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文版读起来非常东亚,有美国大城市中国城或越南城的味道,对东亚传统家庭家长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沉默而专制的父亲、温顺但坚韧的母亲,包括“Ma”“Pa”之类的称呼,放在英文中会给读者带来不同文化的陌生感和新奇感。需要一位作家来记录越南这段历史与美国越南移民的生活故事,阮清越十分珍贵。

在读

埃特加·凯雷特《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进度20%,看到一篇对于凯雷特来说比较长的短篇,讲克隆人的故事。克隆人伦理通常是科幻作家钟爱的主题,读出了一点阿瑟·克拉克的味道。第一篇写得也很好。

安东尼奥·洛伯·安图内斯《审查官手记》

看了两页就完全被吸进去的书,哪怕在微信读书上看也能获得沉浸式体验,从这个角度讲,要感谢安图内斯拯救了我的微信读书阅读体验。风格很意识流,确实令人想起福克纳,安图内斯善用景物烘托气氛,两句对话之后,田野上的花草在摇,风吹动了树叶。形式是十九个人物的自述,一些语句反复出现,就像记忆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尤迪特·沙朗斯基《逝物录》

因为喜欢装帧买了纸质书,现在正在后悔这个决定。作者(或者译者)的语言风格实在不喜欢,简直是当代安妮宝贝,但幸好作者的视野和深度比庆山女士还是好不少,有些篇目也能说得上值得一读,但总体看来,还是比较鸡肋。

想读

其实也没有什么想读,五月想读的《小说机杼》和《庸见词典》都没有读。这个月还是努力把开了没看完的书看了吧。

Articl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