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2020年个人阅读Top10

Jo

没有想到2020年读过的书居然比去年更少,依然以虚构文学为主,读了读去年写的个人阅读总结和今年写过的读书小结,发觉至少在读书和写总结上,今年还是有所进益,我想这应该就是记录的意义。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审查官手记》

安图内斯是我今年遇到最喜欢的作家。至今都很难忘记读到《审查官手记》的开头就被攫住的感觉,以至于哪怕在容易分心、速度很慢的微信读书上都读完了全本。

《审查官手记》的写法非常意识流,语言怀旧、轻盈、优美,能看出福克纳和鲁尔福的遗产,但安图内斯更天然灵动,像是把人物的情绪由内而外抛洒到了景物上:风车忧郁地转,天竺葵和鹤望兰惊恐地停止了低语。诗意的同时又加入奇崛的比喻:“兰花香不知从何处飘来,像裹尸布一样把我们包住”,“蝙蝠就像路灯一般,如同月亮的冠冕”。有些句子在章节间不断重复,很突然地出现在叙述间,甚至有打断感,模拟了脑中挥之不去、时时回来侵扰的记忆。书中对细微和宏大的呈现又很像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时代变迁和命运浮沉写得波澜壮阔,内心独白和情绪流动又柔软精微,读来心被风和植物激发的诗意一点点磨碎。安图内斯也擅讽刺,革命之前贵族纸醉金迷的虚伪生活被东印度公司的瓷器和意大利烛台轻易出卖,对比之下,底层的贫穷则是直白和赤裸的,谎言和隐藏都是因为占有。

在《审查官手记》中,虽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各异,但众生皆苦:有在晚年病榻上追忆往日辉煌的部长,有善良但懦弱的儿子,有离家出走的、爱无能只想不受打扰的母亲,有做别人替身一跃飞升又跌回原地的年轻女孩,世界像囚笼一样困住了每个人。

罗贝托·波拉尼奥《2666》

绝大多数书打开是个平面,《2666》却好像3D模型,翻开后突然从平地升起一片世界,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某个宏大世界的一角,细节之多,仿佛嗅觉和听觉也被一起激活。《2666》的世界多样、复杂、美与丑并存,一个吵吵嚷嚷的世界最终归于习惯和寂灭。

洋洋洒洒六十多万字,占尽了长度的便宜,写得非常立体,波拉尼奥像定格动画的匠人,用无数细节铺成了具象的世界。几章中的人物互为陪衬和背景,多线交汇,摆脱一般小说的平面感拔地而起,读到每一处都是一个有细节、可感知的真实角落。波拉尼奥建造的世界很大,有各色人等——德语文学研究学者,美国黑人记者、旅馆店员、工厂女工、店主、警察,有复杂的情感纠葛,观念艺术,无用的文学,突然出现在脑中的声音,墨西哥广袤的荒野和乐观随意的居民,层出不穷的犯罪,低效腐败的官僚体系,无论生死都毫无存在感的女性。 很像真实世界的镜像,活在一大堆千差万别的事物里,时间久了对所有的一切感到习惯。

长评:四维的真正价值是废除三维的独裁

奥斯卡·刘易斯《桑切斯的孩子们》

社会学者为了做田野调查,花时间体验底层生活,这样的材料和专著已有很多,来自底层细致、翔实、生动、准确的自述却非常稀缺。《桑切斯的孩子们》正是这样一部可以当成故事读的民族志,几位叙述者来自同一个家庭,有着超出教育水平和学识的表达力,他们讲出来的人生故事非常动人:从小住在狭小的一居室房子里,兄弟姐妹很多,家庭计划几乎无法超过一周,父母每日为生计发愁。他们只读过几年书,只能从事薪水微薄的工作,总在亲密关系中遭遇不幸,也几乎走不出人生困境。

与其他有关贫穷的文本不同,《桑切斯的孩子们》中的赫苏斯、曼努埃尔、罗贝托、康素爱萝和玛塔是立体、真实、鲜活的人,每个人个性鲜明,有各自独特的世界观、处事方式和优缺点,而非冰冷抽象的统计数字和社会学理论,可以切身与人物一起开心、难过、心酸、哀痛,最后心碎。穷人并非一些刻板印象中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甚至穷凶极恶的人,事实上他们努力勤奋,为人和善,也有强烈的改善处境的渴望,但囿于眼界、教育和财产,无法做出更好的决定。他们既边缘又脆弱,与其他阶层相比,更深地困在政治经济制度里,为国家的工业化进步付出代价,却未曾享受到它的成果。正如刘易斯在导言所说,墨西哥革命并未实现它的承诺,给穷人提供更好的生活。由个体叙事走向公平与制度的反思,是本书带给我最为珍贵的部分。

Joan Didion the White Album

Joan Didion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有时甚至有点居高临下,这使她面对一些问题时——比如60年代女权的兴起——思考有些幼稚,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能不说深刻和切中肯綮。上个月的小结里写过,简体中文环境中还没有这样一位目光如炬又一针见血的女记者,能在非虚构中植入这么强的个人存在,这种体验很新奇,好像作者就坐在房间里一把靠墙的扶手椅上望向你,而这种存在感使得这本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介于个人思考与公共报道之间。

读了她之后我才真正发现nonfiction essay的好看,新闻事件她强烈的“在场”令我沉迷,后来传统一些的随笔视角敏锐充满机锋,连偏头痛都能写得很好看。一直没去过加州,看完这本倒像是在加州活了很久。

Martin Amis Time’s Arrow

Martin Amis的语言是标志性的,不仅利落,还具有音乐性,句子很短,又喜欢用押韵的小词,十分有节奏感,这一点也是英译中会失味的地方。叙述者是一个灵魂,依附另一个人的实体而存在,也受困于此。他的声音贯穿医生倒流的一生,唯独在为奥斯威辛制造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药剂时陷入沉默。时间倒流的时候,庸常会充满讽刺,比如医生制造疾病,环卫工把垃圾铺满路面;也重新定义一些习以为常的动作,比如吃饭是把食物吐回盘子里,亲密关系是从厌倦无聊走回初见的心动。但所有这些都无法与倒转的奥斯威辛巨大的讽刺和荒谬相提并论,纳粹医生用氰化物、苯、煤油复活孱弱的犹太人,而不是反向地剥夺他们的生命;遇难者的生前绝望的乞求成了重获新生的感恩,致死的武器成了救命的灵药。

以这种视角看大屠杀,尤其能感受到现代的隐痛,正如艾米斯在后记中说的,“这个罪行之所以独特,不在于它的残忍,也不在于它的懦弱,而是在于它的形式——他既复古又摩登,同时包含的原始的卑劣性与现代的「逻辑」”。

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杼》

想读了好几年,今年终于读了,是名不虚传的好。从开篇的“自由间接体”就受益匪浅,而后围绕文本的现代性,分析语言、现实、人物、真相。每次读这种名家文本细读都会觉得自己仍经验尚浅粗枝大叶,需要努力学习理论和视角。不过詹姆斯·伍德将福楼拜视为现代主义的开山作家,反倒让我不太敢读《庸见词典》了。《小说机杼》的译笔已经很好,但还是觉得论点和举例之间有些语言鸿沟,希望明年有空重读一下英文版。

今年文论还读了一本卡尔维诺《美国讲稿》,但卡尔维诺演讲其时文学技巧已臻化境,所以写得非常抽象,高屋建瓴,反而不如《小说机杼》易于学习好上手。

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

虽然不算厚,但不是很好消化,大篇幅的哲学说理最好分成许多小块时间慢慢读。这是一本绝佳的伦理学入门书,尤其实用的是涉及的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重要命题:事实与价值、何为良好生活、知行关系等。用翻电主播李厚辰的话说,是教你如何用伦理学的思维工具去观照周遭的生活,解决困惑。

《何为良好生活》有许多语言哲学的暗示,陈嘉映把名词之间细微的不同切割得非常清晰,是教语言哲学的人应有的讲究。加上观点与论证和论证上下句之间逻辑衔接紧密,读来极其顺畅,举例贴近生活,也没有什么理解门槛。除去“应当如何做”之类的角度、经验和教益,收获最大的是学习如何简洁高效地表达和切割相当抽象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比哲学家做得更好了。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远航船》

今年出的三本安图内斯的中译本小说中,《远航船》是最难读但技巧也最高超的一本。历史背景是大航海时代、殖民地独立战争和康乃馨革命,每章的叙述者基本都是不太熟悉的15世纪的历史人物,身份并未在一开始显露,而是随着文本的流动逐渐揭开,偶尔还有人称的变换,这都给阅读增加了难度。

与《审查官手记》和《世界尽头的土地上》一样,调性都既阴郁又丧。《远航船》把15世纪的海洋霸主与20世纪殖民地渐失的衰落帝国并置,又撞上1974年的康乃馨革命,历史和时间的混合带来了人物的奇妙交会:达伽马、沙勿略、迪奥古·康与米罗、佩索阿、哥白尼相遇。除去时空融合,阶级和身份也有所颠倒,是一部反英雄史诗:上层贵族、开拓者、发现者、航海家、总督变成了底层穷人、无产者、失业者、无家可归者。

英译本书名叫Return of the Caravels(帆船归来),与中文“远航船”方向恰好相反,但都是交融时空中同时发生的现实,远航是15世纪的荣光,归来是20世纪的衰落。由于历史被揉在一起丧失了线性,故事里时间和情节发展都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像没有季风和洋流的海面。安图内斯的过人之处有二,一是虽然是虚构的年代倒错,叙述的真实质地和现实对照却令人痛苦,回到王国的航海家遭遇悲惨,但这时代却也是他们参与建造的。他们在海边等堂塞巴斯蒂奥,可国王却永远不会来了。二是无论是多阴暗和肮脏的角落,安图内斯都能抛出富有美感的意象,把污秽变成忧郁颓败的美。

斯蒂芬·维特《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比较惊喜的一本书,去年十二月就开始关注,看到终于出了迅速下手。是很典型的美式纪实的写法,故事本身非常精彩,作者的写作更是锦上添花:宝丽金唱片厂员工变成深藏不露的盗版泄露源头,互联网文化兴起时白热化竞争的盗版发布小组,德国实验室里的电子声学工程师向精明商人的转型,唱片大鳄莫里斯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几条线叙述各自独立,但影响互相交织。《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展现了mp3技术发展初期遭遇的困境、互联网专业社群分享文化与唱片集团利益的矛盾关系、版权制度与文化传播间的平衡。Mp3技术的发明者受益于版权制度的保护,但这个技术却给盗版的疯狂传播提供了介质,他们对待盗版的态度是:

眼见着德国海盗党的兴起,在弗劳恩霍夫已经地位显赫的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颇为反对,伯恩哈德·格里尔同样持否定态度。两位工程师如今虽然分开工作了,但想法还是相似,都觉得海盗党的纲领无异于经济毒药。如果海盗党党员的想法得以实施,那现有的投资和回报的关系将会被彻底地改变。如果世界真变成那样,那微软和Adobe公司的收入将会腰斩,像环球音乐和华纳音乐集团这样的公司几乎立刻就会倒闭,音乐人、作家以及各类型创意专业人才都会被迫离开市场,到处去找金主的关系,而下一代的发明家可能只能当当顾问。

路易丝·梅南《形而上学俱乐部》

介绍和梳理美国内战之后美国本土哲学“实用主义”是怎么慢慢产生和发展的,涉及四位关键人物:最高法院法官奥立弗·温德尔·霍姆斯,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数学家和哲学家查尔斯·皮尔士,教育学家和哲学家约翰·杜威。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影响了实用主义的发展。内容既有深度也有广度,除了四位传记主角外,还涉及许多人物——作家亨利·詹姆斯、爱默生、休谟、黑格尔、拉普拉斯、查尔斯·艾略特、路易·阿加西;许多思想流派——自然主义、超验主义、星云假说、进化论、因果论、“绝对”。作者按自己的意图把各人观念的发展和变化浸润在了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可以理出一条发展脉络,他们从前辈和同侪哲学家观点里吸收了何种养分,提出了何种反驳,什么样的社会事件影响了他们的看法。除了丰富的思想盛宴之外,也会看到19/20世纪之交的美国阶级固化、种族主义的社会问题和争取学术自由的历程。

Bonus: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土星之环》

今年读过的最特别的文本之一,旅行见闻加随感使我想到了托卡尔丘克的《云游》,但不如《云游》碎片,在深度和广度上做得也好太多。塞巴尔德的语言精致、优美、回环往复,满是磨人的长句,他的氛围描写准确得仿佛可以闻到气味。他在自然景致中植入多部人物小传和历史断章,彼此毫无联系的事件在记忆引发的奇妙反应下产生了联结。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土星之环》最精彩的部分,塞巴尔德最迷人之处是把实际的景物通过感官的处理,抽象成记忆、存在、时间、宿命论的等永远求索的问题,这些闪光的思想碎片遍布在文本中,像抬头看到星星。


2021年的flag不敢乱立,希望自己多读点社科书,少读文学吧。

Photo by Michael Dziedzic on Unsplash
Articl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