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那些醍醐灌顶的人们,我真羡慕你们

Jo

——《人类简史》书评


《人类简史》中译本最早出版于2014年,大概借着作者新作《未来简史》的出版,再一次大火。微信读书的书目选择余地极其有限,加上万众好评(豆瓣9.2),我决定买来读一下,反正再怎么差也至少可以涨点历史知识。谁知一语成谶,除了这一点,我几乎一无所获,很失望,9.2分的畅销书也还是脱离不了一般畅销读物水准。

 

整体而言,《人类简史》作者的水准和知乎上有点深度的答案差不多,最近知乎被群嘲,这个比较反倒更合适了一些。一周之前刚开始读,我就意识到作者野心勃勃,二十章涵盖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历史、生物、社会、政治、经济、金融、宗教、心理、人类、地理、哲学等等。但是非常遗憾,赫拉利用深度交换了广度,除了他拿手的历史,每个学科连入门级的知识量都算不上,顶多是皮毛。我欣赏作者兼容并蓄的历史叙述方式,如果能做好会是一本非常出彩的作品,然而愿望太美好,世界总不会按照个人或人类希望的方向运转。摆开一堆皮毛,整理一下陈词滥调,没有任何深度和新意,就连只读过各领域入门读物的读者也会转身就走。而且出于科普的目的,很多复杂事实刻意简单化,最突出的就是认为“美国民主党希望社会更加平等,共和党希望让人人享有最大的自由”,这无法解释民主党推进同性婚姻法案,共和党反对堕胎。

 

贯穿许多章节的所谓新观点“虚构故事”并没有被充分论证。虚构故事的能力,或者简单点说,抽象思考的能力,是否像作者描述的那么神奇,能搭起智人社会的大型合作?

 

  • 首先,形成大型合作,虚构故事是否是必要条件?

并不。虽说群体的成员多多少少都有抽象思维能力,但是这个和共同信仰有多大关系就不得而知了。远古智人部落是由团体协作维持的,是否所有成员都虔诚相信自己的宗教,或者说,是否是宗教把他们聚合在一起?并不一定,只要有成员认为自己单打独斗生活得不如在团体中舒适就足够了。并且养家糊口是基本生存需求,有多少人不明就里地被历史裹挟着往前走,完全不懂各种神明、主义和制度?或者像作者自己也意识到的那样,大型合作网络发展成了剥削和压迫,用暴力而非同一信仰维持。

 

  • 其次,在社会体系中,是否需要大多数成员相信虚构故事,尤其是精英?

没必要。精英不反对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反抗的代价十分高昂,既需要联络力量,又面临失去一切的风险,成功之后的生活并不一定比现在强。算一笔账就明白自己是否应该做体系的维护者。这与谁相信怎样才是正确的毫无关系。

 

  • 最后,有了虚构故事,就能建立起稳定的大型合作吗?

不是。共同的虚构故事能让人们走到一起,并不能保证合作的长久。维持大型合作的条件十分严苛,也有各种因素作用使之崩溃。 个体的思想不可能一成不变,一旦有异心,合作就可能出现裂痕。历史上阳奉阴违各怀鬼胎的事情太多了。

 

由此可见虚构故事与大型合作的关系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也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作者行文避重就轻,需要论证的时候大举例子,从标致公司到汉谟拉比法典,洋洋洒洒十几页;需要谈个体的时候大谈群体,需要谈人性心理的时候谈理想讲故事。序言中说得极对,作者的确先有了观点再找例子印证,然而事例完全不能作为论证手段,这样还能大言不惭地把抽象思维的能力解释成合作的原因?

 

由虚构概念引发了另一个模糊,导致书中多处逻辑不畅。“多数人很难接受自己的生活秩序只是虚构的想象”(第六章),似乎暗示人们活在幻梦中,想象的东西因为缺乏实体所以没有意义。这句话说得很有迷惑性,刻意模糊(或是无力区分)“无实体的”和“不存在的”之间的差别。人类的情感也是建构在大小群体的虚构想象里,但没人会觉得因为触不到感情,所以感情就无意义,进而丧失安全感。正相反,情感正是人类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支撑稳定社会体系的远远不止群体的共同相信,还有人的自私和懒惰基因、偏见、暴力手段和无知,比“虚构的想象”稳固得多。但是很可惜,这些作者要么轻轻带过,要么丝毫没有涉及到。

 

并不是说这本书没有可取之处。写到后几章感觉作者还是渐入佳境的,除去谈快乐那一章是冗长的老生常谈之外,其他几章都算是紧密流畅。作为一本历史书,我还是要感谢作者为我补足17世纪地理大发现及之后殖民的历史(很惭愧,还玩过大航海时代),以及智人时代的古人类史,虽然这居然用了12个小时。

 

本书不适合高中上课好好听讲,看的书不算太少,尤其读过几本各领域入门读物的人士阅读,适合其他人士,尤其是想锻炼思维导图技能的人士。读完觉得醍醐灌顶的读者,我是真的很羡慕你们的幸福感,不像我,还得去读几页福克纳平复一下失望的心情。

Articl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