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光谱外的热心读者陈先生

本书既非学院派的条分缕析,也非常见的口感和心理白描,既有着区别于许多作家评论的仰视姿态,表达上又显出一些骄矜,其中穿插极具个人风格的引经据典、文坛八卦、真挚情感,上周在朵云《巴黎评论》杂志的活动上我问陈以侃老师是怎样在文学评论的光谱中定位自己的,他回答自己其实是在光谱之外,而看似另辟的“蹊径”,其实是自己唯一能走的路。
October 3, 2019

人类文明另一种可能的面貌

每次看冒险手记形式的非虚构作品都深深敬佩作者为格物致知和成书付出的辛劳。为了捕到濒临灭绝的布氏果蝠要爬上15米高的大树,忍着蚊虫叮咬在树冠上架网;为了追踪Tenkile,感染了恙虫病在生死边缘徘徊。热带岛屿气候湿热,与大小形态各异的虫子相处(还包括作者最怕的毛茸茸的大蜘蛛)是常态,还要在崎岖山路间爬上爬下,带着设备远距离徒步,住在卫生和居住条件很糟糕的简陋屋檐下。翻越崇山峻岭,横穿溪流草甸,钻进密布骸骨的山洞,踏上氧气稀薄的高原,终于将人类的知识边界外拓展了一点点。身为哺乳动物学家,书中对各类珍奇难遇的树袋鼠、袋貂、针鼹、蝙蝠、老鼠如数家珍,顺带介绍了些罕见的极乐鸟、青蛙、巨蟒等猎奇的热带动物…
July 23, 2019

当一条直线在另一条直线上升起时

埃科开篇即阐明“流动社会”的概念: 随着群体概念陷入危机,个人主义开始肆无忌惮地滋长。人们没了同伴,多了敌人,彼此警觉提防。 这种主观主义逐渐破坏了现代社会的根基,令其日益脆弱,以至于所有的参照基点全都消失,整个社会消融成液体般的流动状态。人们不再确信自身的权利(法律被视作仇敌),对于失去了任何参照基点的个体而言,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地露脸, 将其作为一种体现价值的方式(我的好些专栏都谈到了这一现象)。此外,便是消费主义的盛行。 这一社会环境确实贯穿全书的始终:成名和曝光引导人生追求、科技手段改变了认知世界和人际交往的方式、媒体制造虚假新现实、民众视法律为站队立场。一周前听到播客“忽左忽…
July 22, 2019

2018年阅读Top10

1.加西亚·马尔克斯《世上最美的溺水者》 马尔克斯是真大师,天生的写作者,用才华、心肠而非技巧写作,谈这本集子的写作技巧没什么意义,因为马尔克斯提供的是一个圆融的整体感:魔幻、瑰丽、奇诡、出乎意料,把枝叶单独挑出来即欣赏不到树的美。我最喜欢同名小说和《巨翅老人》,读到许多处总是不由自主猜这里是什么隐喻,但又隐隐觉得落笔行云流水不屑于停下刻意埋一个隐喻,欣赏顶级文学水平的同时也享受自己全程在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完只觉得太伟大了,雄辩滔滔,力透纸背。俄罗斯这些位作家话多却不啰嗦,只是恨不得把每个细节都告诉你,却并未感到哪里是不重要的部分可以省略。陀氏硬汉…
December 31, 2018

论《论摄影》

这一个月没有什么时间分给书,但总算断断续续读完了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第一次读桑塔格的书,印象极好,可圈可点。显而易见,论述中充满桑塔格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观点,但真正重要的是切入角度和论述逻辑,以及精简、准确、高效的表达方式。在你看来话题发挥空间是个逼仄的角落,退无可退,她却能找出一百零八种角度切入,再抽丝剥茧分析到最细微处,写下意犹未尽的长篇大论。隐约感知到的、尚未成型的观点,被系统而清晰地解释出来,让人感到自我的无能,同时又庆幸获得提升。 Annie Spratt 全书的几篇文章信息量密集,连注释都有好几十条,讨论涉及时代变迁(至70年代)背景下,摄影与现实世界、与绘画、与艺术的关系,欣…
July 1,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