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读书小结
三月读书小结里预测得没错,果然这个月会更没得写。开的书太厚,又比较硬,所以四月只读完了Flights和两本小书,五月接着填坑。
本月读完三本: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夜半撞车》
我读的第一本莫迪亚诺,不算很合口味。他的飘忽和犹豫,梦境般的迟疑,铺在面前使我有些茫然。小说本身有足够明确的标识,容易得出关于写法和主题的猜想:车祸标志着生活状态的巨大转变,对雅克琳娜·博塞尔让的执念也是对童年美丽的留恋。弦乐般的迷雾感,模糊了现在与过去、事实与想象,如莫迪亚诺本人所言,制造出了现实中的“超现实感”。这是他的专属风格,也是他的迷人之处。
可能是审美偏好不同,也应该是我见识浅薄,我猜想中的莫迪亚诺的目的,和他达成的手段,并非圆融的和谐,而是磕磕绊绊的错位。
Olga Tokarczuk Flights
本月读了两本诺奖作家的小说,都不怎么喜欢。托卡尔丘克和我对于文字轻重和浓淡的喜好十分不同。后来我读到《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中的一句“一个感知者(缺席的主体)空无的感知为起始,这个感知被深化,然而是通过缩减来完成的,感知被缩减,减到空无的边缘”,这当然是温伯格眼中的王维美学,是极致的简。而Flights几乎在另一端,注入了大量细枝末节,虽然语言舒缓,灵巧轻盈,但是散漫和同质化的信息还是减弱了片段间的连接和整体性。
可能托卡尔丘克意在忠实地记录旅途和人生的枯燥和重复,但缺少打磨和润色,转嫁到阅读体验中却远非愉悦。写人体保存的内容偶尔有解剖刀切割的爽快,但是很可惜,有的刀下到一半,心虚地移开目光转移话题;有的又刺得太深,过度的直白和坦率破坏了轻盈感。被吊在半空的读者尝试在几个长故事里寻宝,但直到结束时也没找到,只好失望地从平庸的文字里爬出来。
艾略特·温伯格《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温伯格有一套坚硬可靠的文学批评体系,这类作者写的文论我最喜欢读。一千个读者里有三千首《鹿柴》,但很难得这么密集地读到许多诗人和学者对同一首绝句的理解,中间还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藩篱。温伯格对诗句用词的考量非常微妙,在诗上几乎为文盲的我注意到了独自阅读会一带而过的地方。帕斯的深评渊博而诚挚,他的《太阳石》就有经得起折损的生命力——“伟大的诗作永远经得起种种变形、种种翻译”,隔着翻译也能感受到墨西哥干燥的激情。
虽然我和温伯格爱好迥异(我最喜欢刘若愚的译文),但这并不影响我从他的观点和思路中受益良多,不过感触最深的还是诗”不可译“的那一部分,原文和译文在脑中出现的是两幅完全不同的画面。
在读:
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1200多页的大部头,进度也没有推进多少。作者对概念的界定非常详细:”思想“如何定义(制造工具、使用“火”),原始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的区别、原始货币系统到钱币的过渡,展开和推进十分有趣,以之为线索串联起考古学证据自然顺畅。虽然读起来很顺畅,但是内容间的层次并不是很明确,作者经常毫无准备地就转向下一个话题,阅读时体验模糊,回看才能发现内容的递进。
虽然囿于主题和篇幅,在话题上有所取舍直觉上是最自然的写法,但我建议读完一小节最好回头粗读一遍,梳理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逻辑。
这本争取五月能读完。
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四月底开始读这本,是很引人入胜的写法,以话题而不是时间线来统领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开篇用了很大篇幅阐明为什么了解哲学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意义重大。作为“简明”的“导论”,每位哲学家的观点占据的篇幅正好,既没有简略到无法阐述核心观点,也没有繁冗到枯燥乏味,原典引用也是精挑细选。不过这种以话题作为模块的方式不利于明确哲学家所处的时代,也缺乏思想的演进感。
沈德潜《古诗源》
古诗是我的盲区,古体诗更是一无所知。就看个热闹,纯出于感性和喜好来体会古体诗。好在很多诗即使完全不了解作者、背景、结构或韵律,也有巨大的能量,能让千年之后的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斯蒂芬·维特《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很感兴趣盗版音乐的话题,这本书从mp3技术的研发讲起,步步推进到唱片业和盗版音乐产业。典型的美系调查型纪实文学写法,只看了一点,写得很有趣。译者对音乐行业了解极深,也有心了,在几个平台上做了这本书的伴读歌单。
想读:
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空读,先写在这吧。本来四月就打算读点文论的,被大部头耽搁了。
詹姆斯·伍德《小说机杼》
名家名作,很早就想读了。
居斯塔夫·福楼拜《庸见词典》
这本也是,还在我的2020 Reading Challenge里。
希望五月能多填一点坑,开了没看完的书太多了。🤦🏻♀️
Irina Iri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