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八月读书小结

Jo

这个月月初很闲散,到了月中和月底终于勤快了起来,但本来想着英文书至少看完一本的,后来也……


读过

索尔·贝娄《受害者》

本来二月就想读贝娄,那时候太丧了完全无法承受现代性的空虚,就一直拖到现在。这时候再读果然松弛一些,贝娄的文字力道又大又尖锐,非常专注,少有旁枝,更没有闲笔。读到中段觉得很像卡夫卡的《城堡》和《审判》,只是墙壁并没有那么硬,但一样无法摆脱,无从脱离的苦难。利文撒尔想要行善,爱邻如己,但反犹和恐犹的浪潮像一团雾一样裹住了他,谨小慎微、敏感多疑与行善的动机混在一起,变成一堆纠结和痛苦积怨在心里。

村上春树《寻羊冒险记》

我这么多年都没有正经读过村上春树,他的书放了很久也没想要打开。村上是很易读,写得轻盈但独特,模仿者众但得神髓者寥寥。阅读体验像穿过绵延的丘陵,低处是小资叙事,高处是哲学抽象的隆起,在两种风格间不断切换。整体和细节上都有拼贴印记,都市生活、冒险旅程、悬疑元素都粗略地揉进了同一个故事里。

但是村上少了一些大师风范,选材有局限,思想性上避重就轻,看似在大小事上都有思考,但都只是轻轻划过。

马查多·德·阿西斯《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

旧书品相有点糟糕,不是一份愉快的阅读体验,译文略微有些粗糙,感觉没有仔细打磨过,但这些并不影响这部作品的优秀。阿西斯的底色还是现实主义,只是手法和形式上已经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比如中间一整章都是省略号),这使得阅读过程中经常忘记这是一部19世纪末的小说。全书是一个作家失意的一生,由108个短章节构成,节奏上模拟了人生的闪回片段。开篇就从死后开始写,仿佛濒死体验里全程浮在空中无人看见,一生的回忆在眼前闪过,触不可及,也无法更改。

马查多·德·阿西斯《马查多·德·阿西斯小说集》

这本集子是一次课堂翻译实验,译笔比《布拉斯》精致了不少,《精神病医生》是讽喻性中篇小说,也是由几个短章节组成,虽然篇幅不长,探讨的问题却非常丰富,比如政府权力的边界,如何限制权威的力量,病态与正常应该如何界定,科学的能力和责任,道德与精神病的关系,民众的健忘和摇摆立场。技艺高超,故事和思想交汇融洽,也没有令人讨厌的说教腔调,把内容压缩在几十页的中篇里,情节推进也相当快。

印象深的还有几篇极其细腻的情感小说,比如《占卜师》《玉臂》《外交官先生》,但不知道为什么阿西斯这么迷恋男主喜欢上朋友妻子这种情节。

在读

Joan Didion The White Album

进度60%,本来这个月应该能读完的,但因为还是有点难读所以先搁置了,Joan Didion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甚至有一些居高临下,这使她面对一些问题时——比如60年代女权的兴起——思考有些幼稚,但从另一些角度看也不能不说深刻和切中肯綮。上个月的小结里写过,简体中文环境中还没有这样一位目光如炬又一针见血的女记者,能在非虚构中植入这么强的个人存在,这种体验很新奇,好像作者就坐在房间里一把靠墙的扶手椅上望向你,而这种存在感使得这本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介于个人思考与公共报道之间。

Martin Amis Time’s Arrow

进度大概50%,马丁·艾米斯的语言极有特色,句子非常短,又喜欢用and/or制造很小的并列,并置的名词或动词还押个头韵或者尾韵,比如confronts and consults, knacks and tricks,显得音韵铿锵,这本的有声书应该有自带鼓点的节奏感。

《时间箭》很灵巧,叙述者是一个灵魂,困在一具躯体内,这个肉体拥有两个独立不互通的灵魂,因而观察视角是“我”与“非我”的矛盾统一体,非常有趣。设定也很奇妙,世界的时间是倒退的,环卫工把垃圾铺满路面,建筑工人拆毁大楼,医生制造疾病,吃饭是把食物吐回盘子里,感情从分手走向初相遇,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年轻。但这更多还是概念上或比喻意义上的,因为这条规则并不适用于一切。

想读

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

上次读可能是十年前了,最近想重新读博尔赫斯,反正都是很薄的小册子,用不了太多时间。

欧文·亚隆《成为我自己》

年初立下的reading challenge里的“传记”一项,读了10%觉得比我想象中好读很多,每章都不长,故事很治愈,特别能“放过自己”。

上野千鹤子《厌女》

早就该看的一本书,不过上个月的想读Naomi Wolf的The Beauty Myth最后也没读,不知道这本书能不能安排上。

Articl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