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ouch and yet not a touch

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2022年度书单十佳

Jo

今年自己的阅读愈加放飞了,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恶趣味)读了不少,没怎么管各路榜单和推荐,用哈罗德·布鲁姆的话说,“不想读坏东西如同不想过坏日子”,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秩序是需要精心构建的,日子已然足够坏,读的书几乎构成自我的一部分,今年给自己挑的书大体上挺满意的,选出来的Top10都是阅读的高光时刻。

以下皆为个人口味排序。


10. Emily Ng A Time of Lost Gods

选题新鲜,讲河南的河县(音)有一种很少听说过的民间信仰:毛主席是真神下凡,带着天命,扫除一切牛鬼蛇神,人间恶灵退散,破四旧就是这种天命的执行。自他死后,各路妖魔鬼怪就都回来了,人间道德腐败疾病横行。时代变得很快,开始是农村和农民被官方宣传描绘成未来的方向,河南(尤其是河县)也有地处中原之中的优越,但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迅速扩大,乡村秩序开始崩解,年轻人劳动力外流,这类信仰生发于此时,被定性成“封建迷信”,不见容“主流”的佛、道宗教话语,灵媒就算住进精神病医院,也得不到医师的精神病理学承认。作者把它解读成一种政治性的时空世界观,与德里达的弥赛亚时间并置。作者的叙述引人入胜,书中的田野部分弱了一点,提及的很多理论也没有详细论述,不过这样一来倒是降低了不少阅读门槛。

9. 李海燕《心灵革命》

我自己文化研究的书读得太少,尚不能就方法、材料和文献发表意见,但李海燕的三重感觉结构的框架搭得很好,从儒家、启蒙、革命三种感觉结构出发,探讨爱情观念的演变历史。爱情、感觉、情感、情绪是无形、主观又虚幻的东西,度量社会的集体意识无疑十分困难,但是作者聚焦文学作品,在自己研究的范围里做到了自洽,故事讲得尤其漂亮——假设、展开、分析、结论都有所凭。这个框架连缀起了道德、文学、性别、政治、民族,可以看到它们是怎样互相交错又互相影响的。

8.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阅读指南》

今年文学评论读得不多,伊格尔顿这本算是最喜欢的,是一本入门无障碍,资深读者也能有点收获的小书,伊格尔顿对各式各样的作家和作品的评价当然见仁见智,偶有几句看法角度新鲜,有所收获。我觉得最值得注意的还是他的行文,如何清晰简明又不失体面和幽默地传递出复杂意涵。上河卓远的译本比后浪《文学的读法》好一些,特别是给出的作品英文原文让我明白读原文是逃不过去的。

7. 多和田叶子《飞魂》

今年读了三本多和田叶子,最喜欢这本《飞魂》,其他两本是《狗女婿上门》和《雪的练习生》。她读起来有点像残雪,但比残雪平衡得多,一样是大量隐喻,奇幻/神话式的零散情节和半遮半掩心不在焉的设定,多和田叶子虽然塞满语言机关,有更高的文本密度,但并没有因此更难读,反而更有趣,读起来更愉悦。《飞魂》像一轮漫长的、玄秘的关于女性身体、爱欲、人际关系、知识的奇思妙想。声音、话语、朗读都能作为特殊能力,猜测、理解、隔阂也能影响身体,疾病仿佛身体中的另一个主体,无法被药治愈。《飞魂》的世界是去道德、去物理规律、去理性甚至去人类的,但反倒觉得很自然(即使她虚构了大量动植物)。所以安德烈·别雷说得对:“当我以某个词语称呼某个对象时,我是将那个存在作为确实的东西来承认的。所有的认识,在为事物命名时就已经发生了。”重要的是名而非事物本身。多和田叶子没有形式,她的形式就是语言本身。

6. 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

一直不确定麦克法兰首先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户外爱好者,毕竟这两个身份的特质常常互相冲突,但在他身上却有罕见的和谐,在自然写作的作家里,他大概是文学素养最深厚的之一。《深时之旅》读了很久,译笔流畅出色,这是一个丰厚但很少被挖掘的话题,同时具有逼仄窒息的幽闭,与连接古今天地生死的失控的广博。大地是保存、记录、隐藏、遗弃之地。书中异世界的美景使人松弛平静,但也意识到人类世为自然带来了诸多不可逆的改造甚至损害,但延伸的时间能轻易打破人类中心主义,这种飘满书页的空无,是麦克法兰笔下的地下之旅最迷人的东西。

5. 赫尔曼·布洛赫《无罪者》

布洛赫的写作像一场战斗,勇敢,不逃避也不退让,直面文学创作和群体道德,用德语作家惯有的大段大段密不透风的哲学探讨没有答案的问题——道德、生命、时间、记忆。《无罪者》中有非常鲜明的弗洛伊德影响,中间还出现了对《尤利西斯》的戏仿。从安德鲁的A到扎哈里亚斯的Z,父为子提供名和定义,母亲是避风港。所有恐惧的本质都是对死亡的恐惧。

4. 帕特里克·拉登·基夫《什么也别说》

非常扎实的纪实作品,每两句一条注释。有些事件的呈现只有单方的说辞,或许与历史的真实之间有差异,但纪实的任务从来不是还原真实的事件,而是不作没有依据和出处的虚构。限于时间、空间、出身,无穷无尽的人被甩进了历史,从此人生命运全部被改变。几十前的事件至今还对北爱尔兰社会氛围施加了极强的影响,正如几十年前的绝食在体内留下的伤害,当事人后代、转型的政党及政府也依然在为此缠斗。

3. Marguerite Yourcenar Memoirs of Hadrian

这本写了长评,请点此处

2.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虽然来到了第二位,但我不太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人。这本散文集前几篇文章非常美国,最好对美国社会文化氛围熟悉一些。华莱士的场景描述事无巨细,很多时候庞杂又冗长,很多时候注释占大半页纸,因此读他的文章需要战胜疲惫和无聊,还要具备充沛的精力。但同时他既博学又深邃,对所述话题极其了解,他很擅长写美式庸俗和肤浅,能写得非常深刻,他的网球评论和电影评论写得一样出色,时不时有一针见血的犀利视角和真知灼见,他的洞见隽永深刻,直指深渊,三十年之后毫不过时,宛如巨大的摆锤,“咣咣咣”地敲在你心上。

1. Cormac McCarthy The Passenger & Stella Maris

距离麦卡锡的上一本作品《长路》已经过去了16年,今年他一下出了两本新作,彼此勾连互为对照,The Passenger10月底先上市,Stella Maris12月初才上市,Knopf的宣传是说Stella Maris作为coda,但这并不代表一定的阅读顺序或阅读方式,我是按照上市顺序先读了The Passenger后读了Stella Maris. 麦卡锡可能达到了他继《血色子午线》之后的又一个巅峰,而且在将近90岁时还突破了自己的固有风格,这两本书读完,我只能说叹为观止。


The Passenger短评:

这可能是麦卡锡最缥缈的一本书了,这么多年之后,在如此高龄颠覆过往,写从没碰过的题材,用从未尝试过的手法。很难想象在麦卡锡的书中能看到幻想中的马戏团、变性人角色、粒子物理理论(当然如果关注他近年动态也很容易理解)、肯尼迪谋杀案,倒像是满足了读者“麦卡锡与XXX”结合体这类罪恶隐秘的愿望。主线情节是卡夫卡式的故事,主角Bobby和朋友们在餐桌上的长段对话是伸出的枝叶,是离题,是出走,也是逃避。行文一如既往地冷峻,对话依旧利落,天地依旧不仁,麦卡锡最擅长描绘的情景之一,就是一人独对广袤无际与悲凉的生,背着父辈的原罪,所爱消逝的创伤及负罪,连同他四处碰壁东躲西藏的孤独。但可能到了这个年纪人总会展露出一些诚挚的温情,在虚无和哀戚中总有long John,和不易显露的、深刻的缱绻柔情。

Stella Maris短评:

Alicia有顶尖的聪明、敏感早熟、被视为怪胎、孤独、爱了不可能的人、活在父亲罪恶的阴影下,她早早认清人生的黑暗真相——世界是永远无法被理解的,物理、数学、哲学,每条都是死路。 她两岁之前一直啼哭,在她看来这是婴儿向世界不公表达愤怒的方式,后来愤怒消耗殆尽,变成了悲哀。这种黛玉式的隐喻很大程度上成了她生命的底色——希望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她的生活里有多重痛苦,智力不是福佑,而是诅咒,这只是让她有能力认识到生命是直面无法改变、无法解决的痛苦,她不服从,也不愿与之和解。她独自承受的悲苦太多,对最微弱的火光也抱着爱和善,即使对真实与幻觉中间的the Kid她也会善待。而她看待世界的角度,与心理医生典型的乐观关怀的姿态对照,立即显出后者的傲慢与讽刺。 非常黑暗,但品尝虚无和黑时,也知道它动人心魄。

Photo by Robert Anasch on Unsplash
Article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